免費諮詢一:這一家的諮詢速度特色就是快
免費諮詢二:申貸流程最快速,24小時內可撥款
一對一的快速立即免費諮詢、配對,十分鐘就能知道您適合的銀行申貸方案是什麼。
立即免費諮詢
免費諮詢三:這家貸款公司評價非常高
免費諮詢四:這一家的諮詢方案很多元,很推薦
免費諮詢五:一群對於專精貸款的專業人士提供相關諮詢
免費諮詢六:這家貸款公司可以承辦軍公教人士
軍公教朋友可以到這間貸款快速找到適合的貸款方案
立即免費諮詢
個人貸款 | 貸款 | 信用貸款 | 債務整合 | 負債整合 | 債務協商 | 個人信貸 | 小額借款 | 信貸 | 信貸利率 |
信貸代辦 | 創業貸款 | 銀行貸款 | 貸款投資 | 買車貸款 | 車貸 | 汽車貸款 | 債務協商 | 卡債處理 | 二胎房貸 |
信用不良信貸貸的下來嗎 該怎辦 | 信用貸款哪裡申請最快核貸 | 信用不良要如何申請信用貸款
個人信貸免費諮詢的網站 | 個人信貸條件,銀行個人信貸比較諮詢 | 小額信貸利率比較標準迷思
三面向分析最低信貸利率條件的迷惑陷阱 | 哪家銀行信貸利息最低 | 銀行個人信貸免費諮詢 | 小額信貸推薦幾家 | 個人信貸利率比較銀行條件如何談 |
RF4165456EDFECE15158DCE |
熱點新知搶先報
內容簡介
「不懂投資理財又怎樣?我們的父母親以前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這是混日子的人。
「哎呀,錢是無法強求的,吃多少穿多少,早就自有天注定,犯不著折騰。」―—這是消極的人。
「錢這玩意兒,夠用就好!大不了老了,回老家種田去,照樣活得開心!」―—這是看得開的人
……
雖然時代在變化,可抱有以上種種想法的人,還真不少。大概是被「投資理財」這個專業名詞給嚇唬住了!很多人寧願選擇坐在電視機前喋喋不休地抱怨著「物價飛漲,錢不夠用」,也不願意挪出一點兒時間,去研究一下「讓錢生錢」的好方法。
就這樣你的財富已在不知不覺中從口袋中溜走了―—原本可以買一房一廳的錢,現在只能買一個洗手間了;原本每月薪水尚有盈餘,現在已快付不起信用卡的消費了。
俗話說:「人掙錢,累死人;錢掙錢,樂死人。」要想解決這類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轉變思維。勇敢面對必須讓大錢生小錢的「任務」,學習科學的投資理財方法,並及時付諸行動。
投資理財是一門大學問。在投資過程中,財富是一串有彈性的貨幣化數字記號,可以極速暴漲,也可以瞬間消失。收益的大小不僅取決於大環境,更取決於對投資工具的選擇和投資技巧的運用。投資不是專業人士的專利,更不是有錢人的玩意兒,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你也可以在投資世界裡遊刃有餘。
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能通過投資到達財富的天堂。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投資不是一時衝動、不是投機取巧、也不是憑藉運氣,而是需要恒心、需要智慧、需要戰勝自我的毅力和時間賽跑的比賽,是每個人通過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的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下一些工夫去鑽研投資學,掌握其精髓。
本書以實用性和趣味性為原則,對投資理財做了介紹,全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推薦的方法十分實用,切實可行;內容貼近生活,緊跟時尚,適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讀者的投資理財之需。知識改變命運,信念成就未來。相信通過本書,你一定能輕鬆掌握有關投資理財的實用知識和技巧,從而踏上「有錢人」的行列!
目錄
1.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2.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3. 必須跑在CPI前面
4. 你知道「二八定律」嗎?
5. 錢只有動起來才會有收益
6. 錢能「生」錢,讓錢為你工作
7. 你為何沒能變富人
8. 學會適宜的投資方法
9. 投資理財的四個祕訣
10. 家庭理財的幾個誤區
11. 樹立正確的投資觀
12. 富人的六個財富經驗
13. 「月光族」的理財計畫
14. 適合「上班族」的理財法則
15. 白領的理財規劃
第 2 章 理財是你自己的事,別當跟屁蟲
1. 理財是自己的事
2. 「羊群效應」,厄運當頭
3. 別做貪婪的犧牲品
4. 切忌胡亂投資
5. 投資自己,最值的賺錢方法
6. 巴菲特的「三要三不要」理財法
7. 把握投資的四個原則
8. 理財要有新理念
9. 如何作投資財務計畫
10. 簡明易行的理財規劃
11. 錢能生錢,也能生出富人
12. 儘早理財,儘早獲利
13. 設定理財目標
14. 理財要考慮的其他問題
15. 規避理財的十大錯誤
第 3 章 錢生錢是怎麼一回事?
1. 你有多少閒錢可以投資
2. 你的財務是否陷入「亞健康」
3. 財富亞健康成常態
4. 財富亞健康五大人群
5. 如何使你的財富保持健康
6. 重視理財知識,掌握理財技巧
7. 什麼是泡沫經濟
8. 了解專業投資術語
9. 如何正確評價投資回報
10. 資金的時間價值原理
11. 什麼是複利
12. 正複利與負複利
13. 投資的槓桿原理
14. 投資市場的不可預測性
15. 投資市場的波動原理
16. 投資的安全邊際
17. 投資的窪地效應
第 4 章 投資要讀懂宏觀經濟
1. 大環境決定小投資
2. 經濟危機帶來投資的良機
3. 利率調整中的投資理財機會
4. 匯率變化中的投資理財機會
5. 失業率和投資的關係大嗎
6. 消費者物價指數對投資的影響
7. 投資的黃金分割律
8. 什麼是風險
9. 從風險角度看理財
10. 風險的種類
11. 風險的成因
12. 投資與風險伴隨
13. 巴菲特如何規避風險
第 5 章 「股票」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1. 股票的概念
2. 股票的內容
3. 股票的性質
4. 股票與儲蓄的比較
5. 股票與債券的比較
6. 股票與投資基金的比較
7. 股票與期貨的比較
8. 股票的作用―—對於上市公司來說
9. 股票的作用―—對於股民來說
10. 股息和紅利的來源
11. 股息與紅利的發放方式
12. 除權與除息
13. 送紅股的優勢
14. 配股的利弊
15. 股息紅利與投資回報
16. 業績增長與投資回報
第 6 章 怎樣走進股市?
1. 股市交易術語—―交易制度類
2. 股市交易術語—―研判分析類
3. 股市交易術語—―實盤交易類
4. 你了解開戶那些事嗎
5. 股票的清算
6. 股票的交割
7. 交割的程式
8. 股票的過戶
9. 成交的基本原則
10. 電腦自動交易競價作業程式
第 7 章 如何選出賺錢的股票
1. 選擇市場性優異的股票
2. 選擇有潛力的低價股
3. 新上市的股票要特別關注
4. 選擇強勢產業的股票
5. 分析炒作題材
6. 順勢投資法
7. 「拔檔子」操作法
8. 保本投資法
9. 守株待兔法
10. 以靜制動法
11. 攤平操作法
12. 加碼買進勻低成本法
13. 金融資產的投資三分法
14. 分散投資組合法
15. 按投資期限制定的比例組合法
16. 試探性分開投資法
17. 由風險情況制定的組合法
18. 計畫模式法
第 8 章 教你買「基金」,不是「雞精」
1. 什麼是基金
2. 澄清基金的幾個認識誤區
3. 基金品種大觀
4. 開放式基金和封閉式基金的區別
5. 買基金就選「三好」基金
6. 基金投資勿忘風險
7. 長投心態戰勝市場
8. 如何掌握基金投資的方法
9. 基金定投
10. 投資共同基金
11. 基金投資的四個價值點
12. 買基金需掌握六點評估法則
13. 怎樣判斷基金的賺錢能力
14. 像局內人一樣買基金
15. 基金不是拿來炒的
16. 理性看待基金排名
17. 如何計算基金的總回報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70050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投資者是自己命運的舵手。―—彼得‧林奇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麼,而是必須清醒的了解自己不知道什麼。―—巴菲特
1.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從前有一位守財奴,他熬了很多年,終於從年邁的兄長手中接下了興旺的家業。由於雇工眾多,每天消耗的口糧讓守財奴心痛不已,於是沒過多久,他就一意孤行地關閉了所有的鋪子,遣散了所有的雇工,把家產全部變賣了,換成了一些既不用吃也無需喝的金條,埋在一個隱祕之處。這些金子是守財奴的心頭肉,令他朝思暮想,憂心不已。幾乎每隔一天,他都會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把金條挖出來,十分滿足地把玩一番。
就這樣過了幾年。後來,有人留意到了他的奇怪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趁他不備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去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於是拉扯著頭髮,號啕大哭起來。
有一個過路人見到了痛不欲生的守財奴,問明了緣由後,竟笑了一笑,對他說:「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些金子。不如拿些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的意思。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是被埋沒的石頭一樣啊!
一般說來,增加財富只有兩個途徑:要麼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裡,增加帳面存款;要麼就是投資,讓錢生錢。我們發現,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單純靠賺錢攢錢的第一種途徑,很難實現生活無憂、經濟充分自由的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道:「投資、理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麻煩又有風險。其實不懂得投資理財又怎樣,以前我們的父祖輩不都這樣過來了,難道我不可以如法炮製老一輩的經驗嗎?」
然而,現實是這樣的嗎?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大環境的變化,迫使你不得不睜開雙眼,面對這樣的事實:千真萬確的是―—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你,隨時可能遭遇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失業、破產等各種不可預測的狀況!無論何時,一旦你手頭一無所有,那麼,困頓窘迫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2.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 三國(three kingdom)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接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恢復國內生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鼎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目錄: 1.三國大事年表 2.三國戰爭年表 3.三國兵制 4.東漢十三部州 5.三國地名今所在 ... 1.三國大事年表 184年2月 黃巾起義。 10月 張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 曹操號召各鎮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 卒年15歲 2月 董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董卓,斬華雄。 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 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 孫堅攻擊劉表,戰死。 193年 曹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領兗州牧。 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 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 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 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 197年 袁術在壽春稱帝。 曹操討伐張繡,失敗。 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 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殺呂布。 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 張繡投降曹操。 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 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勛。 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 曹操誅殺董承一夥。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 陳琳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 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 曹操敗袁紹於倉亭。 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 袁紹病死。 203年 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劉表。 8月 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 劉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 劉備與孫權之妹成親。 210年 曹操建成銅雀臺。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馬超。 劉備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 劉備駐紮霞萌關。 孫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 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 孫權攻破宛城。 7月 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 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眾人。 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張魯。 11月 張魯降曹操。 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 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 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 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劉備進位漢中王。 關羽水淹七軍。 10月 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稱帝,建魏國。 221年4月 劉備稱帝。 劉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孫權稱吳王。 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223年4月 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吳重修和好。 雍闓叛亂。 225年 諸葛亮南征。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維降蜀。 馬謖失街亭。 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孫權稱帝。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 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 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 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 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 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 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馬懿封為丞相。 249年1月 司馬懿殺曹爽一夥。 夏侯霸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 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 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 司馬懿亡。 252年 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 孫權亡,孫亮繼位。 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 姜維攻魏狄道失敗。 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 司馬師廢曹芳。 10月 曹髦繼位。 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 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 司馬昭討伐諸葛誕。 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 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 姜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 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瑯琊王孫休為帝。 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 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 曹奐繼位。 262年10月 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鍾會和姜維密謀失敗被殺。 司馬昭稱晉王。 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 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 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 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 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 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 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 2.三國戰爭年表 190年 關東諸侯討董卓之戰 曹操攻董卓滎陽之戰 孫堅魯陽退敵 董卓襲王匡河陽津之戰 孫堅斬華雄陽人之戰 劉表平定荊州之戰 191年 孫堅攻董卓洛陽諸陵之戰 袁紹襲孫堅陽城之戰 孫堅擊劉表襄陽之戰 曹操擊黑山軍濮陽之戰 陶謙破黃巾軍徐州之戰 劉焉割據益州之戰 公孫瓚破黃巾軍東光之戰 192年 袁紹與公孫瓚界橋之戰 公孫瓚擊袁紹巨馬水之戰 公孫瓚攻袁紹龍湊之戰 袁術擊袁遺揚州之戰 李傕等進犯長安之戰 曹操擊黑山軍武陽之戰 曹操破黃巾軍兗州之戰 193年 曹操擊袁術封丘之戰 曹操攻陶謙彭城之戰 公孫瓚滅劉虞幽州之戰 袁譚攻田楷青州之戰 袁紹攻黑山軍常山之戰 194年 吳景攻周昕丹陽之戰 孫策攻陸康廬江之戰 195年 孫策攻劉繇曲阿之戰 孫策與太史慈神亭之戰 劉繇攻諸葛玄、笮融豫章之戰 李傕劫持帝後公卿長安之戰 李傕、郭汜攻楊奉、董承弘農之戰 袁紹攻臧洪東郡之戰 鮮于輔攻公孫瓚鮑丘之戰 曹操攻呂布定陶之戰 196年 呂布襲劉備下邳之戰 郝萌襲呂布徐州之戰 孫策攻王朗會稽之戰 曹操攻楊奉梁縣之戰 曹操滅何義黃巾軍之戰 197年 曹操攻張繡淯水之戰 曹操攻袁術蘄陽之戰 曹操攻張繡湖陽之戰 呂范、徐逸攻陳瑀海西之戰 呂布破袁術下邳之戰 袁術滅陳王劉寵淮陽之戰 呂布攻臧霸莒城之戰 198年 袁紹滅公孫瓚易京之戰 段煨滅李傕關中之戰 曹操攻張繡穰城之戰 曹操滅呂布下邳之戰 199年 曹操滅眭固射犬之戰 劉岱攻劉備小沛之戰 孫策襲劉勛皖城之戰 孫策攻黃祖沙羨之戰 孫策平鄒佗、嚴白虎之戰 200年 策攻陳登丹徒遇害之戰 劉表破張懌長沙之戰 劉馥平定揚州之戰 張魯據漢中之戰 劉璋平趙韙益州之戰 孫權滅李術皖城之戰 曹操破劉備徐州之戰 曹操斬顏良白馬之戰 曹仁攻劉備汝、潁之戰 蔡陽攻劉備汝南之戰 曹操夜襲烏巢之戰 201年 曹操破袁紹倉亭之戰 202年 鍾繇擊郭援平陽之戰 203年 賀齊平建安之戰 袁譚與袁尚之戰 曹操攻袁譚袁尚黎陽、鄴城之戰 204年 曹操攻袁尚鄴城之戰 曹操滅袁譚南皮之戰 孫權平媯覽戴員丹陽之戰 孫權平山越之戰 205年 杜畿滅衛固定河東之戰 曹操平定幽州之戰 曹操滅高斡壺關之戰 206年 樂進李典破管承長廣之戰 于禁平昌豨東海之戰 雍州兵討張猛之戰 207年 孫權攻黃祖江夏之戰 曹操攻烏桓白狼山之戰 208年 孫權滅黃祖夏口之戰 曹操滅劉表襄陽之戰 曹操破劉備當陽之戰 赤壁之戰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戰 孫權圍攻合肥之戰 張昭攻當塗之戰 賀齊攻陳仆黟、歙之戰 張遼平陳蘭、梅成六安之戰 210年 步騭滅吳巨交州之戰 211年 曹操破馬超渭南之戰 劉備滅劉璋取益州之戰 212年 曹丕攻田銀蘇伯之戰 213年 曹操攻孫權濡須口之戰 馬超攻韋康冀城之戰 214年 夏侯淵攻馬超祁山之戰 諸葛亮入川之戰 夏侯淵滅宋建隴右之戰 孫權攻占皖城之戰 夏侯淵攻韓遂長離之戰 霍峻守葭萌城之戰 215年 曹操破竇茂滅韓遂河池之戰 張飛攻張郃巴西之戰 趙儼平呂並陳倉之戰 曹操攻張魯陽平之戰 孫權圍合肥之戰 217年 陸遜擊費棧丹陽之戰 孫權與曹操第二次濡須口之戰 218年 王必平耿紀許昌之戰 曹洪破吳蘭下辨之戰 曹彰擊烏桓代郡之戰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戰 李嚴平定馬秦、高定之戰 劉備攻取漢中之戰 219年 劉封、孟達攻申耽上庸之戰 樊城之戰 呂蒙襲關羽江陵之戰 220年 孟達攻劉封上庸之戰 蘇則平定河西之亂 221年 張既平定河西之戰 222年 夷陵之戰 楊洪平黃元叛蜀之戰 曹丕首征東吳之戰 曹休與呂范洞口之戰 223年 曹仁與朱恆濡須口之戰 張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戰 曹真與朱然江陵之戰 賀齊取蘄春之戰 224年 田豫擊鮮卑軻比能之戰 曹丕攻廣陵之戰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戰 諸葛亮平南中之戰 周魴攻彭綺鄱陽之戰 226年 淚飯交趾之戰 孫權攻魏之戰 諸葛瑾攻襄陽之戰 227年 張嶷平張慕之戰 228年 曹真破趙雲之戰 孟達反魏之戰 諸葛亮攻魏街亭之戰 229年 葛亮攻魏陳倉之戰 諸葛亮攻魏武都、陰平之戰 魏與吳石亭之戰 230年 曹真攻蜀漢中之戰 潘浚、呂岱平武陵蠻之戰 滿寵守合肥之戰 231年 布襲王凌阜陵之戰 諸葛亮攻魏上邽之戰 232年 魏與吳成山之戰 魏與吳廬江之戰 魏攻公孫淵遼東之戰 233年 馬忠平南夷之戰 魏擊鮮卑樓煩之戰 吳攻魏合肥新城之戰 234年 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戰 楊儀殺魏延之戰 諸葛恪平山越 呂岱平李桓、羅厲廬陵之戰 237年 陸遜平彭旦鄱陽之戰 毋丘儉攻公孫淵遼東之戰 陸遜平吳遽豫章、廬陵之戰 238年 司馬懿平公孫淵遼東之戰 239年 羊衠襲遼東之戰 呂岱平廖式交州之戰 240年 張嶷平越雋之戰 241年 吳攻魏芍陂、樊城之戰 243年 吳襲六安之戰 244年 曹爽攻蜀漢中之戰 246年 吳攻魏柤中之戰 毋丘儉攻高句麗之戰 246年 姜維平汶山夷之戰 247年 姜維攻魏洮西之戰 248年 鄧芝攻涪陵夷之戰 陸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戰 249年 姜維攻曲城之戰 姜維攻西平之戰 250年 魏與吳江陵之戰 吳敗文欽之戰 251年 王基、州泰擊吳之戰 252年 魏與吳東興之戰 253年 吳、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戰 254年 姜維攻臨洮、隴西之戰 255年 司馬師平毋丘儉、文欽之戰 孫峻攻壽春之戰 姜維攻狄道之戰 256年 文欽、呂據攻魏之戰 姜維攻段谷之戰 257年 姜維攻芒水之戰 司馬昭破諸葛誕壽春之戰 魏平高顯縣民之戰 吳平三郡起義之戰 260年 成濟殺魏曹髦之戰 262年 姜維攻鄧艾洮陽之戰 263年 曹魏滅蜀之戰 吳平呂興交趾之戰 鍾離牧平武陵之戰 264年 羅憲抗吳永安之戰 王稚攻吳句章之戰 鍾會、姜維反魏成都之戰 266年 堂施起義軍之戰 268年 吳攻江夏之戰 楊稷破劉俊交州之戰 晉與吳合肥之戰 270年 晉攻鮮卑萬斛堆之戰 吳晉渦口之戰 271年 青山之戰 吳攻晉交趾等郡之戰 匈奴劉猛攻并州之戰 272年 晉攻匈奴劉猛之戰 陸抗平西陵之戰 王睿平定張弘之戰 楊欣討宋質之戰 273年 吳晉戈陽之戰 274年 吳鎮壓奚熙之亂 晉反擊涼州胡之戰 晉攻吳枳里之戰 吳攻晉江夏之戰 275年 晉攻鮮卑之戰 276年 胡奮擊并州胡之戰 晉攻鮮卑之戰 鮮卑攻晉邊之戰 楊欣討令狐宏之戰 277年 文鴦破鮮卑之戰 吳晉江夏之戰 278年 晉與鮮卑武威之戰 晉吳皖城之戰 晉吳西陵之戰 279年 吳攻郭馬之戰 馬隆收復涼州之戰 280年 晉滅吳之戰 ... 3.三國兵制 三國兵制 公元一九二年,士夫官僚集團成員曹操帶兵鎮壓青州黃巾軍,收得降兵三十餘萬,他從中挑選精銳,擴充自己的隊伍,組成新軍「青州兵」。一九六年,曹操藉口洛陽殘破,把漢獻帝接到由他控制的許縣,暫定許為漢都。同年,鑒於長期兵荒馬亂,人民流亡,土地荒蕪,各地糧食和兵源都發生危機,曹操又在許下募民屯田,以後更在其勢力範圍內的「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魏書》)。這樣,曹操在軍事上有了精銳強盛的部隊,在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經濟上也有了雄厚的基礎,再加上他能夠籠絡豪強大族和士夫官僚,善於招賢用將,終於統一了北方。這時能夠在軍事上和他進行較量的,只有劉備和孫權兩股割據勢力。二零八年,曹操用漢獻帝的名義任命自己為相國,以後又封為魏公,進爵魏王,國家大權一手獨攬,使東漢帝國名存實亡。公元二二零年,曹操病故,其子曹丕代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在成都稱漢皇帝;又過一年,孫權在江東自稱吳王,以後又進稱吳皇帝。三國分立對全國來說,似是分裂,對各自地區來說,卻是一片較廣大地區的統一。這種局面維持了四十多年。二六三年,魏軍伐蜀,直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投降,蜀漢亡。二六五年,魏丞相、晉王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立為帝,國號晉。二八零年,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使中國得到暫時的表面的統一。 魏、蜀、吳三國,魏最強大,我們先來談魏兵制。 曹魏時期的中央軍,分為中軍和外軍。關於中、外軍的來歷,何茲全《魏晉的中軍》一文作了明確的闡述:「『中軍』是對『外軍』而來的,中外軍的區別形成於漢建安時代(公元一九六——二二零年),到魏黃初年間(公元二二零——二二六年)都督製成立,中外軍的區分及中外軍的名稱也就正式成立。建安以前,曹操集團不過是當時割據局面下的群雄之一。曹操迎獻帝都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尤其是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取得冀、並、青諸州以後,他的統治區才漸具國家的規模。這時局面大了,再不能象過去一樣,帶領一支軍隊(雖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到處征戰,因之便產生了留屯的辦法。平定一個地方,即留一部分軍隊在那裡駐防,並由一人任統帥,統攝轄區內諸軍。這種留屯制,實即魏晉以下盛行的軍事上分區的都督諸軍制的濫觴。這種情形,發生於曹操打敗袁紹占有冀、並諸州之後,到赤壁戰後,三國鼎峙的局面形成,便漸漸固定為一種制度,而且發展為後來的都督制。國家的軍隊既在事實上分了內外,內外的名稱自然也跟著形成,留屯在外的將軍及都督所領的兵,就稱為外軍;中央直轄的軍隊,就稱為中軍。」(《讀史集》二五八頁) 魏的中軍略等於漢代的南北軍,擔負著宿衛皇宮、拱衛京師的任務,所以《歷代兵制》認為「魏制略如東漢,南北軍如故」,依然把魏的中軍稱為南北軍。不過由於漢末三國戰事頻仍,中軍常常四出征伐,與漢代北軍相比,魏中軍的作戰任務重得多。 《歷代兵制》敘述了魏中軍的發展:「初,曹公自置武衛營於相府,以領軍主之。及文帝增置中營,於是有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武衛營是曹魏集團最親近的宿衛禁兵,其設置時間,王欣夫《補三國兵志》說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那時曹操剛做相國,便在相府自置武衛營。當時漢帝的禁兵為數已不多,且在曹操控制之下,武衛營一成立,相府更是威重漢宮。武衛營的統帥最初是許褚,官職為武衛中郎將,後遷武衛將軍。曹魏王國作武衛將軍的,都是皇帝很親近的人。魏文帝置中壘、中堅二營,歸中領軍統帥,魏明帝又置驍騎,游擊二營。《歷代兵制》只提到武衛、中壘二營,有所疏漏。《歷代兵制》說「武衛、中壘二營,以領軍將軍並五校統之」,也是不確的。事實上,曹魏先後置武衛、中壘、中堅、驍騎、游擊等新五營,歸中領軍統帥;東漢以來北軍的屯騎、步兵、射聲、越騎、長水五營,曹魏時期依然存在,但兵員已少的可憐,五校地位已不如武衛將軍等,已無可能去統帥武衛、中壘等新營。 關於魏中軍的組織系統,《歷代兵制》說:「有中、左、右、前軍各一師,又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其他雜號無常數。」陳傅良認為,漢的南北軍到曹魏時期演變為中、左、右、前軍了。其實,只有中軍相當於漢的南北軍,所謂左、右、前軍等,顯然與中軍相對,可能是對留屯在不同地方的外軍的稱呼。《三國志》、《資治通鑑》常有「東兵」、「東軍」一類提法,都是指留屯東方的外軍,左、右、前軍等也是這類提法。中軍的統帥,陳傅良認為有「中護、中領軍、領、護軍將軍各一人」。歷來談曹魏兵制者,多象他一樣,以為魏中軍同時存在中護軍、中領軍與領軍、護軍這樣一批統帥。其實領軍與護軍和中領軍與中護軍是不同時期的職官。《玉海》卷一三七:「魏武為相,以韓浩為護軍,史渙為領軍,非漢官也。建安十二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領軍為中領軍。」這段話與史實略有出入,但指出中護軍、中領軍的前身就是護軍、領軍,無疑是正確的。改領軍、護軍為中領軍、中護軍,是由於當時中央軍在事實上已分成中軍與外軍,所以要在中軍統帥領軍、護軍前冠以中字。由於領、護軍改名中領、中護軍後還有人沿襲舊稱,載之史書,故後人往往認為領、護軍與中領、中護軍並存。對於中領軍或中護軍中資歷厚重者,可進稱為領軍將軍或護軍將軍,但中軍也不可能同時既有領軍將軍、護軍將軍,又有中領軍、中護軍。中領軍是中軍諸營的統帥,他親領中領營,併兼領中軍諸營;中護軍在中軍的地位僅次於中領軍,他負責武官的選用,並親領中護營。 留屯各地的外軍,開始編制很不一致,統帥往往臨時由中央委派和更換。到魏文帝時,情況發生了變化。《歷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於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為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權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為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後,太尉最重要的權力被分割,所以陳傅良說大將軍「位太尉上」。 綜上所述,曹魏中央軍的系統是: |——中軍-領軍、護軍——諸營將校 中央軍-大將軍—— |——外軍-都督諸州軍事 除了中軍與外軍,曹魏政權還有作為地方兵的州郡兵。東漢光武帝罷兵募士,郡國兵力十分薄弱。到東漢末年,一些州郡守割據稱雄,兵力轉強,多數州郡的軍隊則逐一消滅或兼并。曹操統一北方,大大小小的割據武裝或被消滅,或被收編,北方各州郡往往只有留屯的中央軍,而沒有地方武裝了。當時丞相主簿司馬朗建議令州郡都建立地方武裝,以「外備四夷,內威不軌」。《歷代兵制》:「自納司馬朗之言,復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蓋太守或刺史兼帥。」州郡兵以守備本州郡為職,必要時也應調出征。州郡兵地位比中軍、外軍低,「州郡都督不與中外軍同......茍在中軍之例,雖下功必侯;如在州郡,雖功高不封」(《晉書.段灼傳》),但地方州郡長官的權力卻藉此大大膨脹起來。所以《歷代兵制》認為,曹魏政權的「兵權外聚於州牧,內歸於大將軍及太尉」。因此後來有人上疏魏明帝,要求解除緣邊州郡刺史、太守的領兵權,另外派遣大將去鎮守,以免刺史、太守領了兵則「專心軍功,不勤民事」,而不能「獨修務本之業」(《三國志.魏志.杜恕傳》)。 曹魏兵制,還有屯田兵值得一提,但陳傅良對此又疏漏了。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兵屯兩種,是漢代官田出租辦法及邊郡屯田的推廣。民屯的管理方式是:由大司農掌管全國的民屯,典農中郎將負責一州郡的民屯,典農都尉負責一縣級單位的民屯,屯司馬負責一生產單位——一屯。每一屯有屯田客五十人。民屯的任務是種植稻、粟、桑、麻,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收穫上繳政府。屯田客不服兵役,但實行軍法部勒式管理,應該納入兵制研究的範圍。建安初年開始的屯田,本是為了束縛流民於土地和為政府提供大量租入以充軍需;到魏末晉初,統治者為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經常分割屯田,瓜分屯田客,屯田制度遭到毀滅性破壞。兵屯的開始晚於民屯,一般是保持原有的軍事編制,設立在與吳蜀兩國對峙的邊境,讓士兵且佃且守。東吳也有與曹魏大體相似的兵屯和民屯。 再談蜀兵制。蜀漢兵制大致和魏相同,但又有其特點。蜀的中央軍,《歷代兵制》說:「蜀置五軍。其左、右將軍、督、護一人,其中師、監、護、典、參軍各一人,其前師、將軍、監、護、督軍各一人,其後督、將軍、兼一人。其將校略如漢。」五軍即前、後、左、右、中軍。中軍與曹魏一樣同時又是宿衛部隊;前、後、左、右四軍略等於曹魏的外軍。蜀漢中央軍置軍師將軍一至二人,為全國最高軍事統帥。五軍的組織系統不完全一樣,中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都護、領軍、典軍各一人;前、後軍有護軍、監軍、軍師、領軍、典軍各一人;左、右軍有護軍、監軍、都護各一人。據《三國志.蜀志.關張馬黃趙傳》,前、後、左、右軍的統帥分別是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只有中軍統帥是護軍;而據王平、劉敏、姜維等傳,前、後、左、右四軍又常以護軍或監軍為各自的統帥。因此,前將軍等官號,究竟是護軍的另稱還是進稱,或者是不同時候的職官,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蜀的基層軍隊,有許多不同的稱號。《歷代兵制》:「兵有突將、無前、(上宗下貝)叟、青羌、散騎、武騎之別,蓋不全用蜀人也。」「劉璋時,三輔流人數萬,收以為兵,號東州兵。」這裡所舉的尚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蜀有以下稱號的基層軍隊:曲長,漢軍本有部和曲的編制,蜀有曲長,則在部分軍隊尚有曲的編制。屯將,蜀有屯將,則有屯的編制。突將,衝鋒隊的將領,則蜀軍往往有專門的前鋒隊。無前、無當,二者可能同為一支精勇的隊伍。飛軍,以羌族的一支——青羌為主,分為五部。虎步,精勇的步兵隊伍。虎騎,精勇的騎兵隊伍,此外還有散騎、武騎等騎兵隊。白(目毛),由以白羽毛為飾的少數民族組成。(上宗下貝)叟,由(上宗下貝)人(湖南、四川一帶的少數民族)組成。此外還有夷兵,由荊州一帶少數民族組成。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蜀政權不僅讓蜀中漢人當兵,而且大量以外族為兵,組成飛軍、青羌、白(目毛)、(上宗下貝)叟、夷兵等外族軍隊。從東州兵的情況還可看出,蜀漢還把外來流民組建成軍隊。 最後談東吳兵制。東吳兵制比較雜亂,大體也與魏無異。其軍隊特點,如《歷代兵制》所說:「吳多舟師,營校略異於漢。」東吳立國江南,北有長江天險,東南有東海、南海,內地多湖泊水澤,多水域的自然條件,尤其是豐富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決定其水軍強於魏、蜀,以致數次以舟師挫敗來進攻的曹魏大軍。東吳的般只體積大、數量多,並且有艨沖鬥艦、樓船、飛雲、蓋海、赤龍、馳馬、長安、大舶、大(舟扁)、青龍戰艦、晨鳧等眾多名號。根據《吳書》的記載,當時能載馬八十匹的還算小船(《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嘉禾二年注引)。又根據《晉陽秋》,西晉滅吳時,接收其船隻五千餘艘(《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其中包括運輸船和戰船,運輸船中,相當大一部分屬於水軍作運輸軍需用。這樣,我們雖不能得知東吳水軍船隻的具體數字,但其規模之大則是可以想見的。公元二三零年,吳大帝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可見當時東吳水軍舟師不僅時刻巡守長江天險,而且游弋於遼闊海域。東吳水軍統帥為水軍都督。 東吳的中央軍與曹魏、蜀漢相同,有前、後、左、右、中五軍,軍中將領亦有護軍、領軍、典軍、軍司馬等。一旦進行戰爭置大都督總領五軍,各軍置部督等。 東吳軍隊大部分由山居的越人組成,以山越為兵,僅見於記載的已不下十餘萬。西晉滅東吳時,接收其軍隊二十三萬。東吳軍隊有許多不同名號。《歷代兵制》:「兵有解煩、敢死兩部,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及健兒、武射之名非一,調度亦最無法。」這裡列舉的也很不完全。據王欣夫《補三國兵志》統計,東吳軍隊有下列名號:羽林,是宮廷禁衛部隊。虎騎,拱衛京城的騎兵部隊。敢死、解煩、無難、馬閒,都是精勇的衝鋒隊,多分左右兩部,各以左部督和右部督領兵。五營、五校,各有五營兵,五營有五營督領兵,五校有五校督領兵。升城、繞帳、外部、營下、帳下,大約都是屯駐在京城以外的隊伍,分屬前、後、左、右四軍。還有車下虎士、丹陽青巾、交州義士、健兒、勇敢、虎射吏等名號的地方兵。從義士、健兒等名號推測,這些地方隊伍可能大多為東吳豪族將帥厚養的子弟兵。《三國志.吳志.甘寧傳》:「能厚養健兒,健兒亦樂為用命」。可見這些隊伍與其世襲將領的關係非常特殊。 4.東漢十三部州 東漢十三部州 司隸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陽市東) 轄區今陝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稱為「司州」。 豫州: 治所 譙(安徽毫縣) 轄區 今河南南部、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 治所 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 轄區 今山東西南部,河南東部和江蘇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東郯城縣西南) 轄區 今山東東南部,江蘇北部及安徽東北角。 青州: 治所 臨錙 轄區 今山東北部及河北東南角。 涼州: 治所 隴(甘肅清水縣北) 轄區 今甘肅東南部。 并州: 治所 晉陽(太原市西)今陝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內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鄉縣北) 轄區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薊(北京城西南)。轄區 今河北北部,遼寧、吉林各一部。 揚州: 治所 歷陽(安徽和縣,後遷壽春) 轄區 今江蘇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荊州: 治所 漢壽 (湖南常德市東) 轄區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廣漢縣,後遷綿竹,再遷成都) 轄區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廣信(廣西梧州市) 5.三國地名今所在 三國地名今所在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置,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并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谷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里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占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置,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巨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後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置,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坂,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河南郡:治洛陽,東漢時郡的首腦稱河南尹。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置,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置,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置,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置,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川郡:孫吳在今江西撫州一帶分豫章郡設臨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東南。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瑯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瑯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闢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置。 梁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置,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濬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history/5j83yxl.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1094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雲林債務協商影響嘉義信用瑕疵房貸台北汽車貸款利率比較新竹信用評分不足怎麼辦
整合負債信用卡/卡債整合,3大好處降低月付金! 軍公教汽車抵押借貸 基隆各家銀行信貸利率工作情況:從您的工作年資、工作收入、工作更換頻率,基本上都會列為參考。 台北信用貸款條件 嘉義信用卡信貸整合代書貸款、房屋貸款、個人信貸利息比銀行高到底有多高? 台南個人信用報告ptt 彰化整合負債是什麼是否有實體店面:沒店面還敢簽約對保? 基隆整合負債是什麼 台中信用不良是否可貸款
留言列表